本报告由互联网实验室于2018年9月出品
执行摘要新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网络技术加速创新融合,使得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互联网新技术不仅为世界经济创新提供了新动力,也为社会公共服务的转型发掘新的可能。回顾自2015年“互联网+”行动战略以来,在中国市场具有领先优势的互联网平台腾讯、阿里巴巴(以下简称阿里)和百度纷纷以“互联网+政务”、“互联网+智慧城市”等名义积极介入公共服务市场。从实际行动上看,上至中央政府各部委、下至省市县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纷纷与其签订了大量的战略合作协议,昭示着公共服务领域正式成为超级网络平台争霸的新高地。
几年前,无论是腾讯的微信,还是阿里的支付宝,其功能还多限于自身商业服务入口。而近2年多来,伴随其在公共服务领域角逐的加剧,新的公共服务业务范围和覆盖地域急剧增多,微信和支付宝迅速扩容,服务更加包罗万象。目前,公共服务入口从生活缴费、便民服务已然延伸到了政务服务的网上查询、预约,甚至是线上直接办理,步调之快令人咋舌。
众所周知,政府主导的社会公共服务具有很强的公益属性,超级网络平台却在缺乏明显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大肆布局公共服务,其行为着实值得关注和研究。事实上,腾讯、阿里和百度作为中国市场的超级网络平台,自身均为上市企业,它们需要对投资人负责。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任何重大行为最终都需要带来商业回报,但目前它们并未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毋庸置疑,超级网络平台参与公共服务确实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并在它们的资本、技术支持下创新出新的服务模式,可以理解为企业做大做强后的社会责任,但完全理解为社会责任不符合商业逻辑的现实。为此,互联网实验室借助长期关注超级网络平台发展的积累,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跟踪分析,以丰富针对超级网络平台的研究成果。互联网实验室作为国内首个提出“超级网络平台”的智库,近年来一直在关注和研究超级网络平台,并作为一项长期、系统的课题进行研究。基于以往的研究经验,课题组觉察到超级网络平台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深化未来将面临很大风险。
因此,我们就超级网络平台参与公共服务的这一趋势及风险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当下的这份《超级网络平台参与公共服务的利弊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立足中国超级网络平台参与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通过超级网络平台发展公共服务背后动因分析,在充分肯定其所带来的社会福利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当下快速深入带来的潜在风险,并透过国际公共服务市场化相关经验探索风险防范及应对策略。
报告正文分为五部分,具体研究逻辑、内容和发现如下:
第一部分,通过对代表性超级网络平台BAT参与公共服务现象的追踪和观察,总结出其争夺公共服务制高点的整体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BAT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布局逻辑和竞争策略。发现它们都以各自的优势为基础寻找参与公共服务的突破口,并运用以下4大策略 “跑马圈地”:一是逐步扩张战略;二是集团化产品及服务策略;三是“总+分”式合作策略;四是前后夹击运营策略。
第二部分,基于因果分析探究超级网络平台参与公共服务热潮的背后动因。从内外因角度对中央、地方和企业的三层诉求进行了分析:一是中央,“互联网+”政策导向坚定;二是地方,公共服务升级遭遇瓶颈;三是企业,超级网络平台不仅拥有高新技术、数据运营经验成熟,而且发展遭遇瓶颈急于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这三层诉求的联动效应,便催生了超级网络平台进军公共服务领域的热潮。
第三部分,分析超级网络平台参与公共服务带来的影响,不仅要看到服务便民、政府提效、竞争活跃及大数据效能发掘这些显而易见的价值,更须关注那些不易察觉的风险,尤其是从长远来看关乎信息安全、国家安全的利益风险。研究发现,若超级网络平台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盲目扩张得不到有效监管,可能会面临以下风险:一是超级网络平台对公共数据的窥探、应用及泄露,将给公共数据及个人隐私安全带来很大危害;二是借助于先进技术和经验,超级网络平台或将建立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地位,且很可能会滥用,从而影响公平竞争、服务质量等;三是目前政府直接用“市场换产业”的策略及监管能力的不足,可能导致政府被绑架、被边缘化,从而面临更大的信任危机,最终导致整个管理失控;四是公共服务相关项目的复杂性及超级网络平台自身在该领域的经验不足加大了公共服务市场化的不确定性,而且当下已出现了已建业务荒废、疯投项目致资源浪费等风险。
第四部分,着重对比研究了国外超级网络平台参与公共服务的态度,发现中国超级网络平台与公共服务的融合步调较为超前,但风险兜底能力却并不成熟。相反,国外的体制成熟,权责划分清晰、市场化方式多元化、配套机制完善。同时,超级网络平台参与公共服务以能力传导为主,主要是提供服务设施等,而且双方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合作十分有限。
第五部分,重点分析了中国超级网络平台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发展趋势。从未来趋势看,中国的超级网络平台未来在公共服务领域将聚焦于数据,持续深化,并将下沉到产业中。而中国从智慧城市向智慧国的大趋势,势必使得掌握核心技术和应用的超级网络平台在公共服务领域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的参与,从而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和发展、获利空间。
第六部分,鉴于上述研究,报告尝试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希望政府能够科学规划、有序进行,通过公共服务市场化权责明确、模式选择、数据安全保护、配套机制完善和市场化节奏把握等措施,让超级网络平台参与公共服务能够真正造福于百姓。
此外,报告还对超级网络平台的定义和发展机理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超级网络平台内在扩张性要求自身必须要构建基础业务护城河和新业务壁垒,以此提升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同时,报告对中国公共服务信息化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从中了解到技术对于推动公共服务进步的作用,以及超级网络平台参与公共服务的时代机遇和政策红利。
当然,风险的大爆发会经历一段时间的积聚期,在这个过程中风险会蓄能,如果没有有效的化解手段,积聚时间越长,最终的危害也就越大。当前,超级网络平台参与公共服务仍处于试水期,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政府部门不应将责任、义务和风险全部推向市场,而应始终对此保持相当的警戒心。毕竟随着超级网络平台对公共服务布局的深入,其触角会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几乎每一个角落,届时它们将成为横跨多个领域、具有更强吸附力的“章鱼”[1] 。那么,一旦潜在风险爆发,其危害之大也是不言自明的。因此,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政府和社会对该趋势及风险的警觉,并驱动政府及早做好风险防范及应对措施。
名词解释1. BAT:指中国互联网领域的百度、阿里和腾讯;
2. To B:to Business,针对企业提供服务;
3. To C:to Customer,针对消费者个人提供服务;
4. To G:to Government public service,针对社会公共服务提供的业务;
5. 独角兽公司:指投资界对于10亿美元以上估值,并且创办时间相对较短的公司的称谓;
6. 两微一端:是对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的简称;
7.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
1 中国超级网络平台的公共服务渗透与扩张相较于国外超级网络平台与政府的关系,中国超级网络平台似乎更愿意通过公开方式强调各自与政府部门的良好互动,无论是商务合作,还是危机公关。所以,与Twitter、Facebook等互联网平台对政府敬而远之所不同,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平台对于政府、政务和公共服务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度,并不遗余力地围绕政府业务需求进行产品规划和市场活动,并不断地争抢地盘。腾讯、阿里、百度、微博、今日头条等互联网巨头和独角兽目前均已进入政务服务市场,并试图通过“政务传播”逐步走向公共服务及公共支付领域。本章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腾讯、阿里和百度三大超级网络平台,就其参与政府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布局逻辑及竞争策略等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1.1 BAT的“互联网+公共服务”圈地运动
自2015年开始,以BAT为代表的超级网络平台开始快速进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其中腾讯和阿里的竞争态势更为明显。从生活缴费、便民服务延伸到政务服务的网上查询、预约和办理,微信和支付宝成为腾讯和阿里进入公共服务市场的核心武器,并依附于微信和支付宝周边的产品和服务,迅速成为“互联网+公共服务”的主要角逐者。 最新数据[2]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到4.7亿,占总体网民的58.6%,有42.1%的网民通过支付宝或微信城市服务平台获得政务服务。百度受限于自身产品服务定位,参与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布局相对较窄,力度也不及腾讯和阿里。从BAT与各省市战略协议签订情况可以清晰的看出(如图表1),一方面AT在地方公共服务的力量角逐很激烈,另一方面AT主打“连接”和“商圈”的延伸服务要比寄生于“检索”的百更具优势,百度明显落后的地位,且跟进的步伐很慢。
图表 1 BAT与各省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汇总表
数据来源:互联网,互联网实验室整理
1.1.1 阿里用“生态商圈”丰富公共服务应用
2014年,阿里云为“浙江政务服务网”的上线提供技术支持,并通过省级、市级和县级政务服务资源整合,实现了省市县的数据直连,成为全国首个搭建在阿里云上、省市县三级采用一体化模式建设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2015年政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概念后,阿里开始全面发力“互联网+公共服务”,并以政务服务为敲门砖,开始参与公共服务。
以电子商务、大数据和智慧物流为切入公共服务领域。从阿里与各地区及政府部门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的关键词词频来看(如图表2),阿里更关注于其现有优势所在的电子商务、大数据和智慧物流,以支付宝为核心,结合淘宝天猫、阿里云、蚂蚁金服和菜鸟物流打造多维“商圈”运营体系,从而顺利切入公共服务领域,而在“互联网+”和城市服务中的合作权重相对较小。
图表 2 阿里与省级政府战略合作主要内容
数据来源:国脉研究院-移动政务实验室
阿里利用自身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采取以支付宝为核心的组合产品策略抢占公共服务“入口”,主要产品及服务包括支付宝、阿里云、淘宝网、高德地图、钉钉等,各应用的发展情况(如图表3和图表4)。
图表 3 阿里公共服务领域应用产品及其发展概况
数据来源:《中国新型智慧城市蚂蚁模式白皮书》;互联网实验室整理
图表 4 阿里公共服务覆盖项目概况
数据来源:互联网实验室整理
以浙江为根据地,通过构建“浙江政务服务网”平台,打造全国公共服务样本省市。截至目前,浙江省包括40多省级部门、11个地市、90个县(市、区)在内的3300余个部门、7.7万个审批事项(占总数的80%以上)都已经纳入浙江政务服务网,并按照个人办事、法人办事、便民服务等主题分类导航,众多审批事项可实现一网搞定、支付宝缴费。到2017年底,“最多跑一次”的实现率和满意率分别达到了87.9%和94.7%。
1.1.2 腾讯以“官民互动”强化公共服务连接
2015年腾讯启动“互联网+公共服务”战略,并由马化腾直接掌管。腾讯云以腾讯行业专有云基础架构推出警务云、政务云、工业云、税收云、气象云等不同类型云,围绕云计算、大数据、LBS、安全、支付等核心能力,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并与多个地方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根据腾讯官方口径,2016年,依托微信、QQ等社交平台及相关技术,腾讯“互联网+”战略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93个城市上线5032项服务。
腾讯定位擅长的“连接思维”,对“互联网+”、城市服务、智慧城市更为重视。从腾讯与各地区及政府部门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的关键词词频来看(如图表5),腾讯以“互联网+”、城市服务和智慧城市为主参与公共服务。产品策略主要是以微信为核心,结合QQ、云服务、移动支付等产品和技术,基于社交网络通过连接作用服务于公共服务。
图表 5 腾讯与省级政府战略合作主要内容
数据来源:国脉研究院-移动政务实验室
腾讯依托于微信的政务微信、城市服务、小程序等,利用微信公众号、智能客服人工智能能力、移动支付、微信支付和地图能力,迅速进军政府服务和公共服务领域。如图表6和图表7所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大陆共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通了微信城市服务,微信城市服务累计服务全国362个城市达4.17亿的用户,较2016年底增长91.3%,覆盖全国85.98%的在线政务服务用户。服务类型包含公安、人社、公积金、交通、教育、司法、民政、税务、医疗、水电煤气缴费等30个类别,可查询和办理的服务达9930项,且可直接办理的服务数占到58.42%。其中,交通违法类、气象类、人社类和生活缴费累计用户数最多,均超3亿个。同时覆盖城市及省份最多的服务类型为气象、公共交通、教育及加油服务,均覆盖全国31个省份的362个城市。
图表 6 2016-2017腾讯城市服务用户和覆盖城市
数据来源:腾讯
图表 7 全国351个城市政务微信公众号用户平均点击次数热力图
注:热力图中,颜色越红表示数值越大 数据来源:腾讯
腾讯云借助于腾讯技术优势,以云为载体,将政务微信、大数据、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人脸识别、IOT、容器等创新性技术,应用到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中。根据不同机构的场景化、细分化需求,定制贴合民生政务需求的专有云平台。截止目前,腾讯云已与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机构达成战略合作。此外,腾讯云还与苏州工业园、西安市高新区、合肥市高新区、武汉市高新区、海南生态软件园等产业园联手,一起助力本地高新技术发展。
全力打造广东样板,通过示范效应向全国公共服务市场扩张。如图表8所示,截止到2017年年底,广东省累计微信城市服务用户数以0.72亿位居首位,是第二名江苏的0.23亿用户数的3倍多。
图表 8 2017年累计微信城市服务用户数TOP10省份
数据来源:腾讯
1.1.3 百度借“信息服务”优化公共服务展示
较AT而言,百度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进程较慢。百度虽然也从2015年开始发力“互联网+公共服务”领域,但由于本身所处行业的限制,和地方政府的战略合作很少,而更多的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搜索和地图为主的项目合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百度仅和7个省市的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更多的是和银行、车企、运营商、交管局、国地税局等单位和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16年,百度推出了“百度政务生态计划”,开始通过平台化运作拓展和接入政府官方信息,实现官方信息更快速的收录、发布与展示。截至2016年8月底,国家税务总局及全国逾41家省级国地税单位已正式完成了“百度政务生态计划”技术对接,实现了税务网站与百度搜索平台的直连对接,进一步打通税务服务通道。同时,百度还将引入吉林省、四川省、黑龙江省、无锡市、江苏省、山东聊城等政务数据以及公安部交管局122交通网、中国数字科技馆相关数据。
2017年11月,百度推出了熊掌号,旨在赋能 B 端生态合作伙伴,让搜索用户获得更可靠的信息和服务。作为政务网站入驻百度的官方账号,可推动政府向“互联网+政务”转型,让政务网站可实现搜索结果优先展示、政府服务特型展现、政府形象特型搜索结果展现、网站安全风险监测及提示、网站站内搜索等权益。
综上可知,从百度的战略布局来看,依然采用的是“检索思维”,以搜索入口的“信息服务”带动公共服务优化。
1.2 超级网络平台公共服务扩张的4大策略
从BAT及其他网络平台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参与状况来看,主要呈现以下4大策略:一是逐步扩展策略,通过政务服务逐步向公共服务进行全领域扩展,从提供入口到提供整套服务方案,参与度日益深化并不断扩张;二是集团化产品和服务策略,采取集团化、捆绑式作战格局,且主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服务和人工智能技术来支持公共服务;三是“总+分”式合作策略,公共服务参与方式主要有战略合作和项目合作两种;四是“前后夹击”的运营策略,采取前端入口+后端技术的合作模式。即前端(地方和互联网平台)提供服务入口,后端(互联网平台)提供云计算、大数据、支付体系等服务框架。公共服务的服务面很广,包括交通违法、气象、人社、生活缴费等在内的多类生活服务,并向县域下沉。
政务服务成为BAT进军公共服务领域的主要渠道,近年来表现十分突出。 最新数据[3]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共有GOV.CN域名47941个,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到4.85亿,占总体网民的62.9%。其中,通过支付宝或微信城市服务平台获得政务服务的使用率为44.0%,为网民使用最多的在线政务服务方式,较2016年底增长26.8个百分点;其次为政府微信公众号,使用率为23.1%,政府网站、政府微博及政府手机端应用的使用率分别为18.6%、11.4%及9.0%(如图表9)。
图表 9 各类政府政务的用户使用率
数据来源: 2018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 三方需求推动超级网络平台全面参与公共服务超级网络平台能够深度参与公共服务,一方面由于政府现有公共服务能力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急需技术补位;另一方面得益于超级网络平台自身所拥有的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端科技和商业化运作方面的丰富经验优势及自身商业化诉求。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再到企业自身的三层诉求联动,促使超级网络平台大规模进军公共服务领域。
2.1 中央政府: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从中央政府层面来看,经济低速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一方面政府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踏上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之路,互联网行业开始高举高打;另一方面政府也在提效降耗,向服务型政府转舵,公共服务市场化步伐加快。双重因素作用下,“互联网+公共服务”成为近年来中国政府关注和推动的重点,并在未来几年作为重点推进项目之一,包括智慧城市、“互联网+政务服务”、“中国制造2025”、“新工业革命”等都涉及相关内容,并成为近年来中央政策导向的主基调。2015年3月,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政务服务为接口,开始向这些互联网平台接连开放公共服务领域。2016年1月,国务院确定江苏、浙江、贵州、甘肃和青岛,共同承担全国“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任务。同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电子政务,构建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李克强总理则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面对政府的递出的橄榄枝,超级网络平台果断借势卡位,快速深入To G(对政府)业务领域。
2.2 地方政府:开放公共服务以应对“三无”窘境
超级网络平台有机会深度参与公共服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市场化的口子放的更大了,才为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参与提供了契机。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激烈博弈,更是为超级网络平台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深化推波助澜。
事实上,中央政府层面的“互联网+公共服务”计划,最终是落实到地方政府和各部委肩上,并成为考察各地、各部政绩、业绩的指标。因此,各地、各部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掀起了风风火火的“互联网+公共服务”运动。然而,受自身互联网发展水平和资金实力的限制,各地政府和部委不得不联手超级网络平台共同完成“互联网+公共服务”项目。
地方政府和部委发展“互联网+公共服务”的主要障碍可以总结为“三无”,即“无运营能力”、“无先进工具”、“无充足资金”。
“无运营能力”主要指地方政府和各部委的运营能力不足,出现了“有武器不会用、用不好”的窘境。由于政府部门的运营经验不足、人力物力资源缺乏,使得政府现有公共服务设施未能充分利用,而且各平台间的共享互通、系统性协作能力更是无从谈起。从全国整体的情况来看(如图表10),在线服务水平仍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并且存在着较大的发展不平衡情况,尤其是西部等边远贫困地区的城市,在线服务水平仍较为落后。其中,中国移动政务仍处于初级阶段,政务平台利用率低、服务质量不高,不能满足“互联网+政府”的发展需要,亟待提升。
根据《2016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调查报告》显示,政府网站方面,基层政府网站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准确、互动不回应、服务不适用等顽疾,有些网站访问量极低。此外,仅42%的政府网站有手机版,移动政府服务有待提高。政务客户端方面,70个大中城市政务APP共计316个,分布在交通、社保、明证、旅游、公共安全等领域,总下载量仅为2476.9万次,不及商业领域APP(如微信、QQ及支付宝)的十分之一,体现出政务APP的渗透度和商业类APP相比相差较多。政务APP在不同领域和城市间的分布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近3成的政务APP用户评分不及格。
图表 10 2016年政府在线服务阶段
数据来源:《2016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调查报告》
“无先进工具”主要指没有先进的技术和应用。目前高精尖的技术及应用都存在于商业领域,例如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支付等掌握在超级互联网平台手中,政府的使用率和掌控力较小,技术要落后很多。而由于技术工具的落后,政府在线服务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隐患有很多。根据2015年360公司备案的网站漏洞来看,28050个漏洞,其中高危漏洞18974个,设计网站22084个,其中包括5179家事业单位网站和3315家政府网站。此外,政府网站在隐私声明方面也不够完善,调查显示,电子政务隐私声明表现交叉,超过六成的城市得分不及格(得分低于60分)。同时,公众对于政务APP的信息安全信任度也很低,仅3成左右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使用的政务APP可以保护他们的个人信息安全(如图表11)。
图表 11 公众对政务APP的信任度数据来源:2016年《“互联网+政务”报告—移动政务的现状和未来》
“无充足资金”,没有充足的资金来引进高端人才和前进技术和工具。更可悲的是,地方政府还债台高筑,有降低执政成本、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需求。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尤其是中央政府表态绝不兜底地方债务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将逐渐告别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严防死守地方债务风险,探索降低社会治理成本以及政府执政成本的社会治理模式。这意味着在今后数年,地方政府不得不勒紧裤带过日子,缩减不必要的财政支出。而作为地方政府开支大项的公共服务领域,势必将想尽办法降低开销。同时,由于地方经济面临出口、消费、投资三驾马车疲软的现状,急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提升政绩。于是,地方政府便积极地与互联网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想通过“市场换产业”策略,用当地市场来换取产业发展,借助超级网络平台的技术优势和经验帮助现有产业升级,并利用BAT等超级网络平台的品牌效应招商引资,快速布局高新技术产业。这种模式让政府以较小的成本获得了更多好处,不仅降低了政府采购成本,还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更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使得地方政府政绩表现出色。
因此,地方政府有了更大的激励和动机,将部分社会及城市治理领域开放给科技界,促进城市的整体数字化转型,从而提升全社会的治理效率及财政效率。而借助于政府的政策开放,互联网公司则自2015年起大规模掀起了“互联网+公共服务”的发展浪潮。
2.3 超级网络平台:亟需借现有优势谋求新市场机会
超级网络平台在商业领域的发展积累了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成为互联网行业的巨无霸。但近年来由于消费端需求发掘难度日益加大,前沿技术开发缺乏更多数据支撑,使其发展遭遇瓶颈,亟待探索新的扩张渠道,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集聚更多的社会资源。
2.3.1 技术和运营能力是超级网络平台参与公共服务的主抓手
对于超级网络平台来说,无论是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支付等领域成熟的技术,还是近20年的平台建设和数据分析与应用经验,都使其成为公共服务不可或缺合作对象。一方面其在高精尖技术和应用方面的实力,鲜有对手可言。在云计算方面:云计算已成为中国提升政务管理水平、挖掘经济潜力的重要保障。而BAT中的阿里云与腾讯云在中国云计算市场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合计占比48%(如图表12)。人工智能方面:人工智能三要素算力、算法、数据中,超级网络平台在算法上具有绝对优势,而且在To C端数据方面也具有很大优势,并拥有成熟的应用,如百度的“百度大脑”、阿里的人工智能ET和腾讯的优图AI、觅影等。而政府优势则主要集中在算力上,实操和应用方面处于劣势。移动支付方面:第三方支付已成为当下功能支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2018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支付宝占比约50%,财付通占比约40%,成为绝对主导者(如图表13)。另一方面,BAT可以提供一套经过大规模时间验证的互联网+数据技术结合的创新打法。不仅可以通过产品技术和数据能力整合构建系统性服务平台,还可以将数字化形式进行沉淀并通过分析挖掘运用到业务中,这是传统IT的基因所做不到的。
图表 12 2016年中国云计算市场格局
数据来源:智研咨询
图表 13 2018Q1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市场规模市场占比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同时,超级网络平台掌控下的服务平台快速发展,公众接受和认可程度高,更新和运营状况良好,生态系统逐步形成,也为公众通过第三方平台获取便捷的公共服务提供了条件。此外,互联网平台本身的灵活性,技术的创新性,数据分析的实用性和社会效益的驳杂等等都成为其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优势。可以说,BAT的网络效应与海量用户资源为政府通过在线平台解决自身难题提供了更为有效和多元化的方式。
2.3.2 抢占新业务入口是超级网络平台参与公共服务的原动力
当前,虽然超级网络平台对参与公共服务保持着积极性,但尚未找到直接的盈利模式。而作为商业服务企业,超级网络平台参与公共服务不能用公益性去理解,它们肯定有着自己的诉求。从属性上可以分为政策诉求和市场诉求,市场诉求从时间跨度上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诉求,而本质上都是利益诉求。
(1)政策诉求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其中“互联网+政务”这一全新公共服务模式由于由政府直接参与而发展快速。“互联网+政务”对超级网络平台而言是一次政策红利,降低了它们直接参与公共服务的门槛,为它们在全国各地“跑马圈地”提供了便利;对政府而言可以实现让老百姓少跑腿、多办事,实现了公共服务可记录和评议,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从而使得超级网络平台获得了更大范围上的认可和话语权。
(2)市场诉求
从市场角度而言,由于后续超级网络平台获取的人口红利将逐渐减少,它们需要拓展新的商业渠道,而公共服务则是一个重要的入口。所以市场上只有具有超级网络平台身份的企业才有能力竞争。虽然短期不具有盈利能力,但是能通过接入公共服务而提升平台应用的使用率和增强用户粘性。占据了入口和用户群后,超级网络平台的互联网思维会逐渐利用获得的优势寻找新的商业服务机会。
从中长期而言,超级网络平台对获取数据资源价值的动力超过短期的直接利益。牛津大学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曾这样描述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变成了一种资源,如同黄金、能源等资源一样,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当下和未来,数据将成为超级网络平台竞相争夺的核心资源,它们的战略定位、战术打法都将围绕数据进行。无论是技术层面的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还是概念层面的新零售、互联网金融和大健康等,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持。超级网络平台对数据的痴迷诉求正是源于此。拥有了数据资源,才有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在自身优势的背书下,超级网络平台对公共服务领域趋之若鹜。一是想借政府项目给自己的业务做背书并实现资源嫁接。既可以借政府权威加码企业服务,又可借政府资源搭线地方企业,获得更多市场。二是强入口、“拿数据”,抢占公共服务领域入口和场景,获得To G端数据,为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数据养料。同时,希望通过政府项目卡位,抢占入口和场景,能在以后的社会资源、政府资源等方面拥有更多的后续服务机会,并从中实现获利。而且因为云服务、移动支付等产品本身的黏性就很大,未来的利润空间将很可观。三是增强用户粘性,借助公共服务强化自身基础设施属性,提高用户粘性、抢夺用户。四是试错、攒经验,利用政府的急切及宽容心态试错,推动服务演进和流程优化。而本质上看,都是围绕数据和客户资源展开的,这些资源会反哺企业,不仅可以为其构建起庞大的信用体系,为其金融服务加码、其他服务提效;还能带来深入任何细分领域的绝对优势,横扫任何其他行业。于是,近年来,以BAT为代表的超级网络平台积极地投身于公共服务领域,与全国各省的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或开展了项目合作,甚至在政府采购中以超低价中标,参与公共服务之心尤其热切。
[1]在德国民间,谷歌通常被称为“章鱼”,意指其触须正伸向各个角落。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年8月20日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年1月4日
超级网络平台参与公共服务的利弊与对策研究(下)敬请期待
鲁ICP备19065062号-8 | Powered By Z-BlogPHP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