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改到学改
——山东聊城东昌完全中学课程改革经验解读
外出的时候遍访全国课改名校,聆听专家报告;在学校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听课、议课。不仅如此,办公室的案头也堆满了各种有关课堂教学的书籍。这是赵磊遇到困惑时寻找灵感的重要依托。
自2015年10月调任山东聊城东昌完全中学校长开始,赵磊的工作便进入了这样的循环。
一向崇尚务实作风的赵磊,听完一轮课后,会给教师抛出这样几个问题——
当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后,学生“学”了吗?学生的“深度学习”发生了吗?
如果学生“学了”,他们“学会”了吗?如果学生“学会了”,那么“学会”的证据又是什么?
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地“教”,教到学生的需要处、困惑处了吗?
这样的追问,正是东昌完全中学课堂改革的逻辑起点。基于此,东昌人开始了他们发展中的“二次创业”。
“个性化教育”的东昌表达
改革总是会从有问题的地方开始突破。
赵磊和团队推动课堂改革的切入点同样是因为发现日常教学中存在着痛点。
首先是教师讲授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在授课之前,教师没有充分地了解学生学情,教授的内容缺乏针对个体的有效性,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精讲点拨。其次是教学区分度不足。教学环节的设置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无法很好地照顾到学生个体。再次是落实性不够。课堂上以教师精讲为主,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充分有效的训练、检测、反馈和纠错。最后是学生自主性较弱。由于学生自主学习时空很少,所以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培养。
“这些问题只是表象,看似是课堂内教学设计问题,实质是‘以时定学’造成的系统性问题。”赵磊说。
这显然不只是东昌完全中学一所学校存在的问题,而是当下学校课堂教学面临的普遍困境。在固定的学习单元内,因为是分节教学,“学生难以产生持久理解,更难以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
于是,改变课时成为东昌完全中学课堂改革的切入点,从“以时定学”转向“以学定时”,即以学习内容和学生学情来确定课时。这实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逆向翻转。
这只是他们进行课堂改革的一个支点。东昌完全中学的课堂改革有自己的校本化表达,即“大三六”个性化课堂教学体系,将传统课型中不应被分割的教学内容,形成大循环教学体系。所谓“大”就是大循环,所谓“三”就是自主学习、精讲点拨和过关提升三大课型,所谓“六”则是六个学段,即“自主学习+训练检测”“精讲点拨+训练检测”“过关训练+提升训练”。
“大三六”体系不囿于“一课时”的框定分割教学内容,意在通过“大整合”,从整体上思考和处理教学内容,实现学习内容的个性化再造;通过营造“大时空”,重构个性化学习的时段;通过建构“大流程”,实现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落实到具体教学中,“大三六”体系就是把教学过程由原来的一课时一个小循环变为三课型若干课时一个大循环。“大三六”打破的是原有课堂结构与教学组织形式,实现了学生机械学习向自主学习的弹性转变,而其实质是对课堂“教—学”主体角色的召唤与重建。
“只谈原则和方向必然陷入空泛,原则之下必须有细节支撑”,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是“大三六”体系的重要特点。
尤其是在合作学习中,东昌完全中学对学生提出了四点更详细的要求。一是要以主人翁精神投入学习活动,对学习的内容要“敢于质疑,善于争辩,勇于创新”,发言声音要洪亮,讲述观点要注意条理,与人辩论要注意礼貌。二是善于倾听同学的意见和看法,主动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合作,根据教师的安排组织讨论,可以是“对子” “小组”,甚至是全班的形式。三是合作交流时,认真听取别人的观点并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高标准完成问题的回答和讲解任务。四是学会欣赏同学,当同学因精彩展示或学习优异受到教师表扬时,应学会向别人点赞。
除了对子互助、小组合作,学校还增加了“班级探究”这一学习组织形态,从而加强了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使得教学组织形态更加丰富,也更具有实效。
做好学情分析,是“大三六”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节课结束前,学生要填写“学情卡”,教师由此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真实需求,“学困生”得到了辅导,优秀生得到了提升。如今,学情的收集、汇总、跟进处理穿插于教学的各个环节,真正落实了个性化教学。
构建校本化的“学习学”
“学习方法交流会”是东昌完全中学最近正在开展的一项学生活动。
一次交流会上,记者看到,东昌完全中学总校初一(5)班学生袁振洋正在给大家分享“暂存本”的使用方法。第一步是寻疑,发现不懂的问题;第二步是暂存,在固定的暂存本上暂存问题;第三步是释疑,寻求同学或老师的帮助解决问题;第四步是巩固,每隔一段时间复习暂存本上的问题。
初一(7)班学生张嘉洁总结的学习方法非常实用,她把每天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有计划地学习某一个主题的知识,同样实现了完整的学习。
像这样来自学生的方法被称为“黄金学习法”。学校定期举行交流会,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借鉴。
这是东昌完全中学进行“学改”的一部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东昌完全中学的课堂改革是不断追问教育本质和学习本质的旅程。他们聚焦学生的“学”,优化学生“学”的方式,致力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这被称为东昌完全中学的“学改”。“学改”的主人是学生,让更多的学习方法产生自学生,再回到学生中去。
在赵磊看来,课堂改革的核心要义是促进并最大限度地支持学生的“学”。
东昌完全中学在课堂改革之初,就着眼于“学改”的研究和实践。在“学改”进程中,“大三六”学习流程兼收并蓄,为学生自主、高效学习筑就了“高速公路”;“开发心脑智慧”课程群,为学生自主、高效学习提供强劲的“豪华跑车”;“培养学习能力”课程群,为学生自主、高效学习提供“驾驶手册”;全学科“学习攻略”,纵横交织,为学生自主、高效学习提供“知识地图”……学生的各种能力,特别是学习力得到了全方位、系统的开发与锻炼。
培养学生强大的学习力,是“学改”的方向和追求。尤其是他们的“心三力”,即心智力、内驱力、自控力课程群的开设,既让学生保持了良好的学习心态,又给学生提供了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
为什么开设“心三力”课程,在赵磊看来,这是从更理性、系统、科学的层面,进一步审视、研究和优化德育工作的需要。这三门德育课程,从“心智力——积极选择,拥抱阳光”“自控力——改变习惯、拥抱优秀”“内驱力——激发动力,拥抱未来”三个方面,助力学生开展“头脑风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德育工作更加注重内生型自我教育,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而“脑三力”,即思维力、高忆力、快读力课程群的开设,则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改善“高耗低效”学习方式。它既是推动学生现实学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也是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本能力。
这就是东昌完全中学的课堂改革——不局限于就课堂论课堂,而是有一个系统的工程做保障。为此,学校建设了个性化教育的“八大平台”,即教育立德树人平台、心脑智慧开发平台、课堂流程再造平台、学科立体突破平台、课程特色建设平台、学习能力植入平台、智能信息融合平台、人本高效管理平台。2018年11月29日,学校设立了第一个八大课题项目组,组织各校区的骨干力量进行研发。今年1月7日,学校组建了第二个八大课题项目组,内容涉及“六力”(心三力和脑三力)课程的梳理、学习方法的汇总、学习流程的优化、学习组织形态的完善和国学课程的修订。项目组成员对校本教材中的故事进行了增删、调整,让理论更加科学,让实施方案和要求更加细致、缜密,让评价办法更加规范、有效,从而保证了“六力”课程具体实施的质量和效果。
围绕一个方向,让光推动着光
学校课改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教师创新实践的积极性。
初二年级数学教师肖丙峰凭借对“学生的感觉和兴趣是解决‘学科恐惧’的核心”的研究,荣获了学校2017年度的金点子奖。
初三年级教师崔超致力于解决课后作业中存在的“优秀学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问题,提出“分层作业条”的微创新。
“围绕一个方向,让光推动着光”。如果说校长赵磊是在给东昌完全中学的课改指引方向,那么,课改的具体方案、方法则来自一线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
学校专门围绕整体改革设置了金点子奖、微创新奖、课题创新奖等。按照要求,这些奖项必须属全市首创或率先推出,借鉴和推广外地经验的必须是经再完善、再创造并充分体现本校特色的;申报的项目必须经过实践,被事实充分证明能够有效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奖项的设置和获奖成果的推广必须让一线教师感到创新并非遥不可及的乌托邦,只要敢想敢做,不断实践,创新就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学校创新工作的基本思路是:蓝图设计、调查研究、制度创设、执行落实、转化提升。让每一项措施都是形成于基层、服务于基层、升华于基层,就是这样的创新制度,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温暖,也让教师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 东昌完全中学总校初三年级主任张磊说。
有专家评价说,东昌完全中学的课堂改革旨在破解三大难题:一是学什么——学习内容的整合和目标的优化、细化;二是怎样学——科学学习方法的大量植入和广泛提取;三是学得如何——学习结果的反馈,通过及时收集学情来反馈学习效果。赵磊说,真正站在“爱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改革,改革自然会有成果,会有突破。
因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被充分唤醒,基于教学、学习、德育、班级管理等,每一项工作都在催生着创新成果的批量产生。“重要的是教师、学生的心态、面貌在发生变化,他们尝到了改革的甜头。所有的改变,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有志、有智、快乐、充实,都是为了让教师的工作更加简单、有效、高效、快乐。”赵磊说。(记者 褚清源)
鲁ICP备19065062号-8 | Powered By Z-BlogPHP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