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聊城网站1336922Z空间的信息

时间:2022-02-04 浏览:147 分类:聊城SEO推广优化
关于聊城网站1336922Z空间的信息

千百年来,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黄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图为山东齐河黄河大桥。大桥的建成通车有力改善了济南市西部地区与德州市、聊城市及周边地区的交通出行条件。 新华社发(吕传泉 摄)

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总会留下某种痕迹。

黄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无可争议的文化符号,它的轨迹便是窥得文化来龙去脉的规律。当诗人光未然写出“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时,世人仿佛听到了巨浪振奋人心的怒吼,黄河壮阔的波涛令人神摇目夺。因此对黄河的考察必然集历史地理与人文地理于一体。杨明的《黄河简史》即是这样一部使历史与地理科学相映成趣的黄河新史。

《黄河简史》在出版发行之初即得到了大量的赞誉。我始终为开卷的一句“有黄河,家国生生不息”魂牵梦萦,认为其开篇即奠定了明晰的基调。《黄河简史》选取的视角颇有深意,即黄河的改道、黄河的治理以及治理黄河的名士,“黄河宁,天下平”,它们与中华民族的形成、民族国家的统一密切相关。

在作者笔下,大历史视野中的黄河是维系民族文化走向的根脉。黄河的多次改道并不断治理,见证了历史一次次的波浪起伏。与此同时,黄河也在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黄河不愧为“母亲河”,作者仅仅选取了历史的横截面,然后闲庭信步中,即和盘托出黄河乃至中华民族的历史。这种历史书写在今天看来大有助益,我们由“自在”的“母亲河”意识中升华出一种不言自明的认同“自觉”,并真正地融家国情怀于一体。作者撰写《黄河简史》的意图绝不限于单纯的水文考察,它必然涵盖着民族心性、文化感知等意识。当历史与文化相遇时,文本与历史间出现了一种强烈的不妥协,一种张力在蔓延,读者能清晰地感觉到史料列举与主观感知的结合,正如作者在表述治水名臣刘大夏请辞时的感叹,“君子为道义而战,小人为权力而争”,这正是时代所期待的“史者文心”。

书中,作者没有过分纠结于如何解释黄河的历史,而是将数千年治河轶事轻松愉悦地妮妮道来。涛声、风声与人声声声相和。历史百转千回,故事成了时光的波纹,而黄河自顾滔滔。作者任职于黄河水利委员会,饱谙黄河,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大浪淘沙。他以清人胡渭在《禹贡锥指》所提出的“五次大改道学说”为框架,对黄河的变迁进行考察。见微知著式的书写结果就是真正地了解到“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内涵,黄河的奥秘尽在眼前:改道最北时,流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时,流经淮河,甚至汇入长江。《黄河简史》聚焦了稳定与变化、秩序与扩张、客观与主观、广延与核心、抽象与具体、科学与人文的多面交鸣。

《黄河简史》将自然时间的推进和历史事件的阶段性结合起来,以黄河的泛滥和治理的此消彼长为价值刻度,展现出一个明晰的知识坐标,形成了大历史与大学科的视野。一方面,对黄河的历史复原表明它是使人谈之色变的“洪水猛兽”;另一方面,作者以其敏锐的人文精神呈现出“言外之意”,即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没有黄河的泛滥与治理,中华民族就少了一份亮色,祖先在披荆斩棘中砥砺前行,不灭的意志在历史中继往开来,可以说一条河流浓缩着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大格局、大气魄。由此,《黄河简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中华文化的切入点,它也解决了很多人的文学困惑——张承志的《北方的河》中年轻人为何面对黄河要腾身一跃。今天我可以这样解题:我们既要做河的子孙,又要成为黄河的征服者,以上情节正是《黄河简史》所力图抒明的双重体验,面对黄河我们要保持一种决不妥协的斗争品质,这正是黄河为当代人的文化寻根提供的终南捷径,“张承志们”对历史文化的接续实则是《黄河简史》中“治理”主题的感性化表达。正因如此,黄河成为了文人最喜闻乐道的抒情化客体。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诗中的黄河不仅孕育出文化共鸣,还滋养了超绝的个体。历史上,稳定盛世与动乱不安常常交替出现,而黄河在每次重大改道后,都会保持数十年乃至百年的稳定期。这种自然地理与政治生态的巧妙呼应,其背后则是若干留名史册的人物。《黄河简史》将历史意识化整为零,集中表现在治理黄河的历史个体上。他们或清淤疏浚,或固堤束水、束水攻沙,或疏通壅塞,《黄河简史》也就成了黄河人的历史。作者所写的治水英雄们力挽狂澜,临危受命。面对治河的巨大风险和命悬一线的压力,他们秉持清廉与责任,毅然投身黄河的治理。他们身上体现出令人钦佩的民族风骨,不仅是水利事业的历史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大禹、王景、贾鲁、靳辅、李仪祉、王化云……当仔细考察他们的治水思路与方法,你会发现,它们一脉相承,直到今天依然无出于大禹的思路之外。因此,李约瑟提醒世人“最古老而又最重要的中国文明对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贡献,直到今天仍然被云翳所遮蔽”,而在《黄河简史》一书中,传统技术的意义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本书作者敬仰《史记》“纪传体”的述史形式,主张“通过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描写,让今天的我们依然能够身临其境般感受那个时代的历史”。一方面,《黄河简史》以“大历史”的视野为历史叙事提供一个整体性的故事,使具体人物进入历史脉络中自我发声;另一方面,作者以极其细腻的文笔展开写作,例如《市井印象·水城》一章对汴河两岸的描写,可谓出神入化,景中融情、情中现景,历史就在这样的虚实兼顾、由浅入深中娓娓道来,文笔的优美和质感填补了历史的“细枝末节”,升华出“文化景观”的阅读体验。

《黄河简史》的展示不囿于时间空间,甚至作者还对自身命运进行直接言说,就像写散文一样,游离于黄河的变化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中。黄河依然是那条“一石水,而六斗泥”的母亲河,读者将体会到一种时间的承续与空间的蔓延。作为从业者,作者对黄河谦卑而恭敬,对未知的自然历史存在着永远的盲区,无时不在居安思危。也正因如此,哪个时代都不是终点更不是结局。即便现在的黄河温情备至,但它曾长期被视为“洪水猛兽”。纵观《黄河简史》,真正的主潮在于人与黄河的对抗。在我们面前只有大河的锋芒才是永恒不变的历史。

在今天,我国出版界介绍科技史、河流史的书不胜枚举,但像《黄河简史》一样耐读、可观并给读者真切体验的作品难能可贵。一本《黄河简史》,带给读者最为直观的感受:首先,史料的行文佐之以文学的魅力,使得作品通俗易懂;其次,作者以强烈的文化意识、历史借鉴进行书写,突出了黄河在今日的时代性观照;再次,就是将空间与时间恰如其分地融为一体。以上三点决定了《黄河简史》简约而不简单的特点,它拥携着无限的力量等待释放,如苏轻评所言黄河潜藏在我们体内。当你阅读这样一部文字诚挚且稳健的作品时,你的精神将随物赋形,为之一振。(祁泽宇 作者单位: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