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4月,御史巷义塾哭声震天。
一名衣衫褴褛的乞丐,安详地躺在十分破烂的棺材里,棺材的周围,挤满了痛哭流涕的师生,场面一度失控。
不仅如此,乞丐所在的小城也充满了悲伤的气氛,附近的乡邻都因他纷纷落泪。
一名乞丐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以至于这么多人都来为他哭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评价此人:“他为兴学而生,为兴学而死。”
他便是为了让贫寒人家的孩子能念上书、识明理,而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所义学的“千古奇丐”武训。
又因其不识字,被后世誉为最伟大的“平民教育家”。
人一旦经历过磨难,便有了迎难而上的决心
1838年,随着一声啼哭,聊城西一户贫寒人家的第七个孩子降生,家中长辈均没有文化,便潦草地给他起名武七。
武七7岁时,父亲因病过世,家中顶梁柱轰然坍塌,迫于生计,母亲只好带着几个孩子乞讨为生。
乞讨路上,每当经过私塾,听到屋内琅琅的读书声,武七总要情不自禁地驻足听看。
然而,他是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孩子,又怎会有读书的机会?
面对遥不可及的梦想,武七除了渴望,便是叹息。
十四岁那年,为了减轻家中的经济负担,瘦弱的武七含泪告别家人,去给地主家当长工。
可他第一次出去干活,就遇了一个黑心的地主,每天给武七安排得活无穷无尽,心里总盘算着怎么才能白用这个穷小子。
而武七这傻小子,还幻想着来年能把赚来的钱交给母亲,用这些钱去他梦寐以求的私塾读书。
为了早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赚来的工钱都交到地主手上,请他帮着自己攒着。
长工当到第三个年头上时,武七决定带着工钱回家看看望母亲。
这天,他满心欢喜地去找地主:“老爷,把我的工钱取出来吧,我要回家看看母亲。”
地主却劈头盖脸地骂他:“你的工钱早就支完了,哪里还有工钱,想讹我?门都没有,赶紧给我滚!”
武七瞬间傻眼了,着急地说:“你怎么能这样,明明是我赚了钱存放在你那儿,怎么最后成了我讹人?”
地主知道他是文盲,故意拿出一堆账本和他对质,嘴里还念叨:“你个小痞子,这账上记得可是清清楚楚,你都花完了还敢跟我要,活得不耐烦了是不是?”
可怜的武七目不识丁,面对天书一样的账本,有理也说不清,只能发疯似地朝地主喊着:“你还我的血汗钱!”
暴虐的地主一下子被他激怒了,转身拿起墙角赶牛的皮鞭,上来就对武七狂抽,痛得武七当场昏死了过去。
地主黑了他的血汗钱,当然没打算再留他,趁武七被打得昏迷不醒时,将其扔出了门外。
此时,天空阴霾一片,雷电交加,不久便大雨如注。
几个小时后,大雨终于浇醒了遍体鳞伤的武七,他好不容易站起来,踉踉跄跄地走向一个无人的小破庙。
整整三天,武七躺在破庙里冰冷的地板上,不吃不喝也不语,别人都以为他已经死了。
可第三天,当太阳照常升起来的时候,武七也坐了起来。
这三天,武七只反复问了自己一句话,如果自己能识文断字,还会不会无端被人污蔑,而又讲不出理?
武七最终想明白了,贫寒人家的孩子只有接受教育才可能有机会改变命运,才不会随随便便就被人欺诈。
此时的武七心中诞生了他此生中最大的一个梦想,他要办义学!
不管多苦多累,哪怕乞讨,也要为和他一样的穷苦孩子提供免费的学习机会。这个梦想一旦产生,便带给他无穷无尽的动力,此生活着只为这一件事。
正是这个梦想让他从今往后的38年都过得异常贫寒,然而,也是因为这个梦想,让他的生命从21岁以后变得富有传奇色彩。
当梦想扎根于心,什么困难都变成浮云
1859年,武七新的人生开始了,他的心中有了目标。
那一年,武七21岁,他开始靠乞讨集资来实现他的伟大梦想。
之前他只是想解决温饱问题,如今他要将乞讨的每一块铜板攒起来,搭建他梦想中的义学院,这让他过得比从前更加艰辛。
每天清晨,他穿着只够遮体的破衣烂衫,胳膊上挎着一个破褡裢就出去沿街乞讨,别人家的旧饭剩菜和不要的物件,他统统都要。
晚上回到家后,他先拣最劣质的食物胡乱填饱肚子,再把稍好一点的食物和衣物收起来,第二天想方设法拿去变卖换钱。
不仅如此,他还去街头卖艺,做一些危险的表演,以此博取观众的喜欢,多收一些铜板。
为了钱,他甚至还给人当过活靶子,打一拳给一个铜板,踢一脚两个铜板,每次都被人打得鼻青脸肿。
围观的人都不忍直视,他却咧开嘴笑,因为挨打越多,收入越高。
世人都笑我疯癫 ,其实是我在追梦。
武七就像一名苦行僧,抱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想法,尝尽世间疾苦却始终不改初心,追着梦想,一路前行。
他乞讨的足迹遍布山东、河南、湖北,走到哪,哪儿的地就是他的家。靠着这一点一滴的积累,他手里的钱渐渐开始多起来。
钱多了,事儿就多了。
一次,在一个闹市区,一位彪形大汉正在表演刀破身,只听大汉大吼一声,屏住气息,旁边的助手立刻手起刀落,“咔”的一声冲着大汉的脑门砍了过去。
周围的人不禁“呀”地一声,胆小的已经闭上了眼睛,刚刚这把刀之前做实验削铁如泥,这一刀下去,怕不是这人的脑浆也得蹦出来了吧。
谁曾想,彪形大汉锃亮的额头居然丝毫没有异样,人群中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大家纷纷掏钱打赏。
武七本想自己也去学习表演,一看,这实打实的铁头功,不是一天半天能够练就的,正准备掏一点赏钱走人,突然手僵了。
他的钱被人偷了!
抬头一看,人山人海,去哪儿找偷人贼,幸亏被偷的只是一点零钱,大钱早就被他藏在一个树洞里了。
此事过后,武七深知,必须找一个可靠的人帮忙存钱,不可再大意。
武七四处打听,终于打听到城里有个杨举人,为人谦和,待人友善,更重要的是此人是个正直明理的读书人。
武七决定把自己的钱交由杨举人保管。
然而,一个乞丐去举人府邸叫门时,谁又会搭理他呢。
杨家的管家毫不客气地说:“你是什么身份,怎么可能见到老爷,给你点吃的,赶快走吧!”
但武七行乞多年,早已习惯了别人的冷眼,面对管家的逐撵,他毫不在意,反而“扑通”一声跪在门口。
“我一定要见杨举人,请代我通报,感谢好心人!”武七说完,连磕三个响头。
管家一看这架势,撵不走啊,那你跪着吧,看你能跪多久。
谁曾想,武七这一跪就是两天一夜。
杨举人听闻后,也很奇怪,一个乞丐能和自己说什么,就吩咐管家带武七进来,一问究竟。
此时的武七,跪了两天一夜,站起来的时候双腿都在打颤,他晃晃悠悠地进了大厅。
杨举人一看他这个样子,连忙请他入座,还命丫鬟给他上了茶和点心,请他慢慢说。
武七看此情景,知道自己找对人了,当下拿出自己所有的钱财放在桌上,不紧不慢地把自己如何乞讨筹钱办义学的事儿和杨举人说了一通。
杨举人听完后大为感叹,看着眼前这个乞丐放着这么多钱财,却依然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这种境界又有几人能比。
连忙说:“你放心,你的钱财我替你好好保管,你的事儿我也会鼎力相助,你是个了不起的人。”
幸好,这个世界上只要你有梦想,并为之努力,总会有人为你开山辟路。
此后,在杨举人的指引下,武七除了一如既往地乞讨,还拿出一部分钱买田地,也给别人放贷赚取利息,赚钱的路子越来越多。
1868年,他把自家分得的农田卖掉,加上乞讨所得和累计生息,积攒的钱财达到了3800吊。
这在当时已经算是富甲一方的地主了,但他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乞丐的身份,而去享受钱财带来的美好生活,依旧穿着破烂的衣衫行走在街头乞讨,卖艺。
这世界,有些人的梦想是追求物质生活的优渥,而有些人的梦想则是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
显然,武七是后者。
当拥有足够的诚心和努力,所有的付出都不会被辜负
1888年,上天的礼物按时送达。
行乞38年的武七,终于攒够了第一笔建义学的钱,在杨举人的帮助下建起了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
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贫寒出生,创办义学,本就是旷世奇闻,更别说他是靠乞讨筹集来的办学经费。
开学那天,周边的人都来学校参观,有人赞赏他的勇气,但更多的人来看他的笑话。人们想着,大字不识一箩筐的乞丐,即便能把义学建起来,又去何处找老师呢?
然而,人们又一次低估了武七办义学的决心与毅力。
早在建学初期,他就通过杨举人的引荐,拜访了很多当地的进士、举人,并且诚恳地跪求他们来学校任教。
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答应就再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义学院迎来了第一批老师。
学校建成,光有老师还不行,更重要的是学生。
当年他开义学院的初衷就是为了让贫寒家庭的孩子有书读、明事理,所以他得招穷人出身的学生。
然而,越是贫穷的人越不能懂读书的好,他们都在为自己的生计奔波,又怎会安然地去义学读书。
意识到这一点,武七着急了,他马不停蹄地去适龄儿童的家里,苦口婆心地劝说大人们一定要让孩子们上学。
在那个封建主义社会,大多数穷孩子的父母思想还比较顽固,武七便磕头邀请,承诺不收任何费用,还能还孩子们管一顿午饭,这才招来第一批学生。
一切准备得当,义学院终于开了。听着教室里的琅琅读书声,武七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少时代,贪婪地听着别人读书,而今自己终于得偿所愿。
虽然经历了38年,但一切都不算晚。
此后的每一年开学之前,武七都要宴请各位老师,再拜访学生。
他宴请老师时,都请当地有名望的乡绅作陪,而身为义学创办人的他,尽管此时身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却仍然会躲在门外,等客人都走了才收拾残羹填饱肚子。
别人问他为什么不上桌呢,他总是笑着说:“我只是一个乞丐,没读过书,不敢和老师们一同吃饭。”
1890年,武七又与寺院合作,在馆陶县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
1896年,武七求得临清官绅资助,在临清县御史巷办起第三所义学。
随着三所义学的建成,武七乞讨集资兴办义学的善举开始在百姓间广为流传,很快便传到了山东巡抚张曜的耳朵里,此人对武七的义举极其欣赏。
他下令免除义学院的钱粮和徭役,还捐赠白银200两,用于义学院的日常经费,并赐名武训。
同年,张曜把武训的事迹上奏了朝廷,轰动朝野。
为了表彰他的勤苦和善举,清朝政府特地颁发“乐善好施”牌匾,并赏他穿“黄马褂”,这也是对他终其一生坚持办义学最大的肯定。
所有的苦都自己咽下,把欢乐与希望留给了贫寒人家的孩子们,这是武训的梦,为了这个梦,他不娶妻、不置家,几乎耗尽了一生的心血。
也许是殚精竭虑,也许是功成名就,在第三所义学建成后没多久,武训便溘然长逝。
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几天里,诺大的校舍,他始终没有给自己留一间屋子,就睡在简陋的过道里,听着琅琅读书声,微笑着离开了这个世界。
1906年,武训去世十年后,清朝政府专门将其业绩宣付国史馆立传,并为其修墓、建祠、立碑。
此后,全国更是出现多所以武训命名的学校,人们对武训先生的行动及精神推崇备至,各民主人士、教育界、政界、军界名人纷纷题词纪念或撰文称颂其业绩。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武训用一生完成了自己的梦想。
他从贫寒而来,为改变贫寒家庭的命运而立下大愿;没有超世之才,却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直面困难的勇气;一生不为功名,埋头只做一件事,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而武训的教育精神就在于,他没有教别人什么,却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这样的教育恐怕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END——作者|姬维珊责编|剩草排版|李一可
往期推荐:
大连5.7空难,112人遇难,一位乘客买了7份意外险,被锁定为嫌犯
他是美国两院院士、世界名校教授,58岁辞职卖房:我要回中国
鲁ICP备19065062号-8 | Powered By Z-BlogPHP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