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李怀磊 李军
2月24日,聊城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开幕。聊城市市长李长萍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
报告指出,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加快高质量发展的突破之年。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以上,外贸进出口固稳提质,实际使用外资稳定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各类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省定目标。围绕上述目标,聊城今年重点做好九个方面工作。
凝心聚力建设制造业强市,筑牢高质量发展产业根基。始终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奋力实现动能转换“五年突破”目标。着力壮大产业规模。做强优势产业,聚焦十大制造业,加快产业链重塑、价值链提升,大力培育铝加工、绿色化工、新材料3个千亿级产业,加快打造一批百亿级产业,重点推进信发铝精深加工产业园、东阿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园等建设。构建“金字塔”型企业结构。实施龙头企业引领行动,扶持壮大一批营业收入过10亿元骨干企业,支持鲁西、中通、时风等企业固本提质、创新发展,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建设产业配套园区。大力推动开发区提质增效。坚持把开发区和各类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加快形成更强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能。明确发展目标定位。支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支持市高新区加快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支持省级开发区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支持省级化工园区建设高端化工企业转型示范区。
凝心聚力实施创新驱动,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力引擎。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努力在赛道转换中实现超越,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一体化推进城市数字转型。加快千兆光网接入,新建5G基站3000个以上,全力打造双千兆城市,筑牢数字发展底座。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推进政务事项“一网通办”,推广水城一码通,“爱山东”APP聊城厅上线事项超1000项。全面应用电子证明和告知承诺,年底前基本建成“无证明城市”。全方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制造业企业专利“清零”行动,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有效覆盖,研发投入增长12%以上。深层次优化创新创业生态。落实研发经费补助、创新券等优惠政策,探索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兼职取酬、科研成果收益分红机制,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深化与聊城大学城校融合,支持聊城大学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推动东昌学院转设为聊城理工学院,新校区建成使用;支持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扩建升格,加快设置聊城工程职业学院,打造冀鲁豫交界区域高等教育高地。
凝心聚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重大支撑。抢抓国家政策机遇,深度对接省“七网”行动,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统筹、供给与需求相匹配,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持续增长。聚焦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济郑高铁建设,推进雄商高铁开工,做好聊邯长高铁、聊城至泰安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全力构建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十字型”高铁大通道。完成济聊高速聊城西立交改建工程,加快聊泰铁路黄河公铁桥建设,开工东阿至阳谷高速、德上高速临清连接线项目,推进济南至东阿、济南至临清、德州至高唐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推动与省会经济圈城市互联互通。加快推进聊城机场前期工作,超前谋划轨道交通项目,全力打造区域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聚焦构建现代水网体系。立足全市“五横六纵”河道布局,建设一批连通、拦蓄工程,构建内连外通、蓄泄兼备、旱引涝排、生态宜居的现代水网体系。统筹谋划一批河道治理、引水调水等重大工程,重点推进位山、彭楼灌区现代化改造,实施徒骇河、金堤河综合提升项目;加快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推进漳卫河防汛建设,筑牢水旱灾害防御屏障。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抓好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提前谋划对接运河通航,配合实施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切实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聚焦构建绿色能源体系。持续优化能源结构,严控新上煤电项目,加快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提高电煤利用效率。
凝心聚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强化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县域联动,充分激发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潜力。以更高标准优化营商环境。突出需求导向,持续优化制度供给,推出更多原创性、引领性、标志性“聊城经验”。以更实举措振兴县域经济。坚持把县域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聚焦财源培植、群众增收、城乡建设等领域,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实现在全国全省争先进位。以更大力度做强现代服务业。做优生活性服务业。着眼于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优化市域商业布局体系,实施家电下乡、新能源汽车等促消费政策措施,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加快主城区铁塔片区、东关街等传统商圈、特色街区提升。以更宽视野扩大对外开放。精准推进招商引资。持续办好江北水城“双招双引”大会,深入对接产业链核心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实现到位资金420亿元以上。
凝心聚力加快乡村振兴,绘就高质量发展多彩画卷。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统筹布局、一体推进,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稳住农业基本盘,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新建高标准农田60万亩,支持东昌府区、阳谷创建吨粮县。农业生产托管面积达到500万亩以上,适度扩大大豆复合种植面积。让农村更美丽,让农民更富裕。
凝心聚力推动城市扩容提质,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骨架。立足打造有高度有厚度有温度的城市,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建设更具魅力、更有质感的江北水城。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启动全域“公园城市”建设,打造多层次、多色彩的绿化景观,构建口袋公园、滨河公园、郊野公园有机融合的生态系统,加快建设城市慢道,推动城市生态和城乡面貌根本改善。全力推进市大外环建设,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完成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支持东昌府区打造首善之区,加快茌平融入主城区步伐,推动高铁新区建设全面起势。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开展城市风貌设计,突出城市美学,彰显城市气质。系统推进城市更新,加快实施东昌路绿色低碳改造升级,打造多元融合的水城特色轴线。实施运河—周公河贯通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水系。加强城市精细管理。创新城市管理综合评价体系,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完成市县城区雨污分流工程110公里,提升城市防汛能力。
凝心聚力推进文旅兴市,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大战略,整合提升、创新利用文旅资源,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文旅名城。支持东昌府区、阳谷、东阿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挖掘名胜、名著、名人资源,讲好聊城故事,优化特色线路,实现串珠成链。打响革命老区品牌,建设红色文旅走廊,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加强“中华水上古城”保护传承,以“绣花”功夫实施名城保护项目,稳妥推进业态调整和活化利用,让古城留住聊城千年人文历史的记忆。推动东阿黄河康养旅游度假区、黄河文化博物馆、西湾森林湿地等项目建设,支持曹植墓景区、蚩尤陵旅游区、位山黄河公园等优化升级,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聊城段建设,实施遗产保护利用工程,推动运河博物馆、中州古城、景阳冈等改造提升,彰显张秋、七级等古镇风貌,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带”。优化度假区空间布局,支持引进重大文旅项目,提升南部新区核心竞争力。增强文旅产品新供给。发掘聊城美食文化,建设一批美食街、步行街等夜间消费集聚区;优化布局水上休闲、运动设施,丰富水上娱乐项目,尽显水城特色。让游客“想带走”,策划推出灵芝、桑黄、阿胶“聊城新三宝”,开发雕刻葫芦、东昌毛笔等文创产品,打响“山东手造·聊城有礼”品牌。完善文旅产业配套,引进知名酒店,建设特色民宿集聚区,加快推进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全面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凝心聚力抓好绿色转型,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体推进治污、增绿、降碳,加快建设美丽水城、生态聊城。整治环境突出问题。做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确保按时见底清零,坚决防止问题反弹。
凝心聚力促进共同富裕,增进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提升普惠性民生。推进落实“双减”政策,全面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大力培育水城名师,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前教育普惠水平,扩大公办义务教育占比,鼓励优质学校组建办学共同体。推进职业教育扩容提质,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以上。做实基础性民生,强化兜底性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今年,将更加注重以“微服务”体现大民生,谋划实施一批民生实事,并将结合“三遍访”、市民热线反映问题,持续补充完善,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鲁ICP备19065062号-8 | Powered By Z-BlogPHP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