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
可能不少人都听说过这个字谜,
谜底是一个三十画燊字怎么读的“爨”字。
“爨”,
《广韵》注为“七乱切”,
今普通话读作cuàn。
它燊字怎么读的主要义项有两个,
一曰“炊爨”,
一曰“姓氏”。
在中条山下,
山西夏县夏县城东2公里处,
魏国故都安邑城附近,
就有这样一个名字叫“爨”的村庄。
关于“爨村”村名的来历,与词书释义相应,也有两种不同说法。
一种是“炊爨说”。
史书记载,秦末楚汉相争,项籍立魏国贵族魏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郡,都安邑。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魏豹降汉,不久又叛汉归楚。刘邦派郦食其游说不听,遂命韩信率兵攻魏。
魏豹盛兵塞临晋,杜绝关河通道。韩信采用疑兵之计,佯装陈船欲渡临晋,暗中伏兵从夏阳用木罌渡河,一举击灭魏军,俘获了魏豹。
当地人传说,当年韩信攻打魏都安邑(今夏县禹王城,距爨村十二公里),在这一带屯兵。因此当地留下了许多与这次战争有关的地名。当年驻军的村庄都称“韩王村”,为示区别,分别呼作“陈家韩王”“乔家韩王”“樊家韩王”“杜家韩王”等等(“王”字方音读“月”)。还有的村庄以“师”命名,呼做“北师”“南师”,而行辕所驻的地方呼做“辕村”。至于“爨村”,则是因为驻扎火头军,是炊爨之所而得名。
至今“爨村”村东还有一大片耕地叫做“校场地”,相传是汉军演武练兵的场所。因为这个原因,早年某报一篇关于爨村的报道,称这里是“炊烟升起的地方”。
一种是“姓氏说”。认为爨村得名与魏国大将爨襄有关。
《战国策·魏策》载,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公叔痤为魏将,与韩、赵战于浍北,擒获韩国大将乐祚。魏王大悦,要以百万良田赏赐公叔痤。公叔辞谢说:这是大将巴宁、爨襄的功劳。
于是魏王赏巴宁、爨襄良田各十万。
这位爨襄,被后世认作“古籍中有记载的爨姓第一人”。
历史学家朱希祖先生认为,魏惠王“其时尚都安邑,则爨襄为安邑人。”(《云南两爨氏族考》)当地有“爨村”或“爨乡”之名、有爨姓人家,应与爨襄有关。156年过后韩信又屯兵于此,由于火头军与原有地名“爨”字义相合,后世人们昧于爨村旧有的历史信息,遂以后来的韩信驻军故事叠加附会之,于是又有了上述“炊爨说”。
今天的爨村早已没有了爨姓人家,而在与夏县毗邻的平陆县大山里(直线距离约40公里的地方),后南吴村、石穴村等却有少数爨姓人家悄然存在,而且附近还有一个“爨坡村”。这里的爨姓有可能是从几十里外的夏县迁来的,他们或许就是爨村人的后裔。
总之,“炊爨说”或“姓氏说”,两“说”无论何者为是,“爨村”得名都不晚于汉初,距今已经有足足的2000多年历史了。
当然,从爨村外迁的人有的走得更远。
据《汉书》记载,秦国灭楚后,将楚国公族令尹子文之后班壹,迁徙至晋、代之间(今忻州犹有班姓大户)。班氏“当孝惠、高后时,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成为当地的望族。到了后来,班姓一支又由晋昌(今定襄西)封于安邑爨乡,于是以地为姓氏,改姓为爨。此后史书记载的爨姓名人,后汉有爨肃,三国有爨习、爨能等等。其中一支迁徙至蜀中,又由四川再迁云南,成为南中大族。东晋中原动乱无暇南顾,爨氏在云南自立为王,将其统辖之夷族统称“爨人”。又分为“东爨”“西爨”。从而形成一个汉夷结合的部族、民系。爨人“从其古长之姓”,不忘自己族源所自,自云本河东安邑人。
明初山西大移民,夏县爨村亦有迁出者。史料记载,洪武、永乐年间先后十八次从山西移民,其中“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即达六七次之多,且动辄成千上万人,以军旅编制,实行屯田。由于故土难忘,移民把老家的地名带到了新居地。
今天京郊大兴、顺义一带的“蒲州营”“红铜(洪洞)营”“西绛州营”“夏县营”“稷山营”“河津营”等,就是山西移民留下来的地名。京西斋堂镇有个“爨里安口”村。据中央电视台《家园》节目介绍,这也是一个明初山西移民的村落。这里的村民即来自夏县爨村。千里迁徙,故土难忘,村民们仍然袭用了山西爨村的“爨”字,并把它镌刻在村边的石崖上,以作纪念。
近年来,随着大力开发,这里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景点,并被国家文物局命名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被北京市授予“北京市最美的村庄”称号。
今日,一条公路从爨底下村前穿过,通往山里的另一个村子柏峪,村后1.2公里处,有古道“一线天”。这就是当年的南暗口古道,北达怀来,南通京师,向西跨越太行可通山西,原是西山大道上的一条支线。与古北口、喜烽口、南口、杀虎口、张家口一样,这里也曾是一处扼守要道的军事要塞。
村原在沟底,后因被山洪冲毁才逐渐迁至山坡上。故“爨里安”实际上就是“爨底下”的意思。可能最初是山西移民用家乡口语起了“爨里安”这个村名,几百年过去了,乡民的方言和口音都已改变,也就变成了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海拔650米,属太行山脉的清水河流域。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全村面积5.33平方公里,四面群山环抱。
村庄周边,漫山遍野,有的是青石和紫石,成为村落与住宅的主要构筑材料。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地出产的建筑材料,一来是传统聚落和建筑的最大经济保证,同时也是影响聚落景观的一大要素。
爨底下村墙亦砌石,路亦铺石,整个是个石头的世界。人工台地和上下坡道边的护墙陡直高耸,均为石块砌就,显得坚固威严,自然古朴。村上的主街长约140米,宽2米,路面蜿蜒曲折,也是由本地特有的紫石和青石砌就,年深日久,被人们的脚底打磨得光洁异常,色彩斑斓。
历史在创新中前进,
文化在创新中发展。
山西这个名字叫做“爨”的地方,
从先秦开始,
直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一直在为承载中国历史,
丰富发展中国文化做着贡献。
她不仅记载有中国秦汉史的重要篇章,
而且由于当地人的迁徙,
形成了中国民族史上
一个重要部族、民系,
创造了中国艺术史上
一种重要表演形式,
增添了中国族谱学中新的姓氏,
助成了一个驰名中外的旅游景点,
甚至还丰富了汉字的简化写法。
“爨村”地名本身,
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之丰厚,
所具有的文化能量之浩大,
是罕见的!
好东西,一定要放到圈子里
有机会和朋友去这座有故事的爨村
感受文化、历史古村
来源:山西景区
商务合作请联系QQ:100390351
鲁ICP备19065062号-8 | Powered By Z-BlogPHP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