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南口东南角顾家大院故址处如今是一座座临街商楼。本报记者 杨淑君 摄
武训站在古城南口顾家门前,等见顾仲安
文明街路西家属院小通道。
在古城楼南大街南口往东的火神庙街上,有两条往南通的小巷,分别叫做东顾家胡同和西顾家胡同聊城全国订花网站;而在两条顾家胡同的南端还有一条连接它们的小巷,叫做南顾家胡同。三条胡同围成“h”状。东顾家胡同长250米,宽2米多聊城全国订花网站;西顾家胡同长170米,宽约4米;南顾家胡同长250米,宽约5米。
三条顾家胡同有怎样的历史渊源?近日,古城文化建设专家顾问团成员、东昌府区政协文史研究员高文广对记者作聊城全国订花网站了解说。
本报记者 杨淑君
将军府:
平山卫世袭武将
名宅外三条胡同
三条顾家胡同因旧有顾氏府宅而得名。顾氏先祖明朝时为世袭武将。据《聊城县志》记载:“顾恭,巢县人。元顺帝丙申年归明太祖,随廖元帅克苗军水寨,授昭信校尉。历济南后所千户。世袭。”从顾恭开始,顾家获得了世袭千户等军职的资格。
顾恭之子顾铭,“袭承信校尉。洪武二十二年(1389),升平山卫指挥佥事。”顾铭来东昌府担任军职后,于城内置宅居住。此后卫职历代承袭,有顾稷、顾鉴、顾瑛、顾晟、顾潮、顾九思、顾言、顾景初等,先后任平山卫指挥佥事等职。其中以顾瑛功绩显著,在从征剿番中,英勇善战,先后升任都指挥佥事、都指挥同知。顾九思先后升任归德守备、山东都指挥佥事。
明朝期间,顾氏居聊二百多年,家族逐渐壮大,族人分居于城乡各地。但世袭军职的平山卫将军府始终设在城内,其规模也逐渐扩大。位于古楼东南隅的这处大院为通行方便,东、西、南三面置门,门前道路渐成街巷,此后便有了三条顾家胡同。
顾氏家族经过六百年的繁衍,后世子孙已遍及鲁西各地。东昌府区已有八个顾庄:北部的东顾庄、西顾庄,东部的大顾庄、小顾庄,西部的侯营顾庄,南部的重化于顾庄,城南湖南路顾庄、聊阳路西侧的南顾庄,以及古城内,都有顾氏族人集中居住。
顾氏名流:
顾光祖优游家园
顾仲安执教杏坛
明朝后期,将军府内读书重文之风浓重起来,顾氏子弟竞相参加科举。应袭平山卫职的顾元佐,读书从文,担任了昌邑县训导,授修职郎。“千户舍人”顾守节的两个儿子顾光祖、顾光前分别于万历三十四年和天启元年中举人,顾光祖于天启二年中进士。顾光祖,字耀之,号绳武,历任行人司行人、工科给事中、尚宝司卿、太仆寺少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以清直闻名朝野。当年民间有歌谣颂其德政,誉为“圣人”。
明亡后,顾氏失去了世袭权利,有忠君思想的顾光祖屡次被清廷召用,均以年老推辞。隐逸故里,“优游家园,闭门读书,明农课子”。顾氏不能与时俱进,豪门从此变成了平民家族。房屋逐渐废弃、失修或变卖,后人搬迁、流落,顾家胡同慢慢地成了杂姓街巷。
古城内楼南大街南口东南角有一户顾姓人家,清末时这家主人叫顾仲安,聊城全国订花网站他于光绪八年(1882)中举人,光绪十八年(1892)成进士。曾在安徽任知县,署理青阳县事。他博学多识,做官前以教学为业,多次被邀到私塾、书院或义学讲课,培养了众多学生。
李士钊编著、孙之儁绘画的《武训画传》里,有一页关于武训来请顾仲安的图画,描述的故事是:顾仲安被武训聘请到柳林崇贤义塾教学,有一次顾仲安因事请假过期未归,武训怕贻误学生的学业,步行六十里路来到古城内。到顾仲安门口时已是夜深, 武训为了不影响顾家人歇息,便站在门口等到天明。武训的行为感动了顾仲安,他连忙随武训回到学校,从此再不好意思耽误教学。
顾仲安的儿子顾绍年也是聊城文化名人。顾绍年精于书法,以正楷、篆书见长。清末中秀才,候选县丞。曾任《聊城县志》监刻。民初,与刘克平、戴介臣并誉为“聊城书法三臣”。 光岳楼上的一副楹联:“泰山东峙,黄河西临,岳色涛声,把酒凭栏无限好;丛台射书,微乡明志,地灵人杰,登楼怀古有余馨。”(民国中期重修光岳楼时,县长孙桐峰请刘克平编撰、顾绍年书写,署县长之名),曾是顾绍年的杰作。另外,民国年间的《重修光岳楼碑记》、《重修聊城县政府碑记》等,均出自其手笔。抗日战争前,顾绍年书写的匾额在聊城城区随处可见,如楼东大街的糕点铺 “义源成”,越河圈街的钱庄“德恒成”,粮食市街上的“裕祥酒店”等。
南口顾氏:
世代居住古城内
百年遗物被焚毁
古城内南口的顾姓人家,人们称为“南口顾家”。他家大门原在南口稍东路南,门悬匾额“中魁元”,其院落与西顾家胡同仅有一家之隔。
高文广曾向南口顾家后人调查,顾家后人首先提及家族墓地。他所知道的几处墓地有,现利民路运河桥西50米左右,解放前一直有坟;第二处祖坟在沙镇附近,是两座悬棺坟(棺下有坑而未入土),解放前也存在;第三处为南顾庄的祖坟。此外,重化于顾庄以西运河岸边原有“顾家林”,规模较大,墓葬较多,石兽墓碑也多,据传内有明末坟墓。
高文广介绍,他还查到南口顾家后人的一篇网文,其中写及南口顾家的墓地在侯营顾庄,有二十亩坟地,据传坟地当年有旗斗。破四旧时,被掘坟,挖出一口红漆大棺,带有四个铁环,是整块木头挖空造的。后转葬于原坟地南五十米处。顾仲安画像及其子辈照片、家存牌匾等,皆在破四旧运动中付之一炬。
高文广说,他在研究《顾氏谱》和《聊城县志》(康熙二年编)时发现,二者在记载明代顾氏人物部分有出入。《顾氏谱》把聊城顾氏当作明夏国公、武毅侯顾成是明显的错误。康熙年间的《聊城县志》记载:顾恭,巢县人,元丙申归明太祖。顾恭与顾成是同时期的人物,都是随从明太祖打天下的人物。而《顾氏谱》把他列为顾成的五世孙,时间下推百年之后(从康熙五年一篇序言中看出续谱时把人物名字张冠李戴了)。
据南口顾家后人讲述,他家也不认可这种记载,并说家族传言来自安徽一带,与来自濮州顾成不符。再者《顾氏谱》将顾仲安家写成从候营迁居城内,其后人认为也是错误记载,并说他家世居城内。
南口顾家老主人顾仲安及子顾绍年皆为聊城名人。顾绍年堂孙顾天德(顾绍年长兄顾宝年之孙)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投身范筑先将军领导下的抗日队伍中,参加多次战斗,勇敢杀敌。他担任政治部副主任姚第鸿的警卫员,在聊城失守的前夜慷慨吟唱“九一八”歌曲,翌日,随姚第鸿、张郁光等人一起浴血奋战,为保卫聊城光荣牺牲。
在外地居住多年的张文先生,看到书上刊登的一张照片。记者找到了自幼在古城文明街生活、现年53岁的赵子强先生,听他讲述了这条古老街巷的历史。
赵子强说,照片内容不是文明街的全貌,是此街路西的一个门洞,属于市直机关家属院的一条小路。他说文明街是一条南北街,南半部分宽度4米左右,往北宽些,有六七米。路东的南半截是居民住宅,北半截是家属院院墙,路西绝大部分是家属院。
听老一代人讲,民国年间文明街居民不足十户,路东有申家、黄家、郑家、周家等,路西有孙家、傅家、安家等。街上的周姓人家是书香门第,出过周祖澜等名人,他是开明绅士,民国北洋政府时期任“京议员”(相当于现在的全国人大代表)。周祖澜的岳父名叫傅斯侨,与周家住对门。傅斯侨医术高超,是著名中医,后来到济南行医,誉满泉城,后卒于济南。
文明街中段原有丁字路口,坐西为关帝庙,东去是袁宅街。关帝庙仅有一间房舍,庙中央供奉关羽塑像,左右分立关平及周仓。庙前悬挂书有“中天玉帝”四字的旗帜,门两侧有一副对联:“吴宫花草埋幽径,魏国山河伴夕阳”。对联意思为关羽乃蜀汉名将,有气吞孙吴、曹魏之势。
往东去的袁宅街,住过刑部侍郎袁裕、兵部尚书张凤翔、御史朱学笃,有朱府、程府(民族工商业者程雪舫的故宅)及尚书府等。袁宅街路北,朱府与程府之间有个牛家胡同,住在牛家胡同最后头的牛连生,参加革命较早,是一位老红军。路南夏家的夏九爷,名叫夏淑明,他的书法造诣较深,古城不少店铺的匾额是请他书写的。
聊城解放后,朱府、程府都被政府利用,其院墙就在文明街的路东。路西院墙以内是专署大院。上世纪七十年代地委、行署迁走后,院落就成了机关家属院。
文明街路西原来还有一个冤枉胡同,位于原聊城县衙院后。它西起古棚街,东通文明街,是条东西通道。其与文明街交接处,路南住着霍家,路北住着王家。
民国年间,霍家有个霍克俭,“七·七”事变后,他投身范筑先领导的抗日队伍,曾担任游击营一连连长。王长德,在聊城解放初担任古城西北隅农会主席,在动员青年参军、协助市民恢复商业、处理邻里纠纷等方面,作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备受坊间赞誉。
抗日战争时期,街上的王金芳夫妻都是地下情报员。他家的烟馆是一个情报联络点。城内其他情报员将搜集到的情报送到烟馆,城外情报员再从这里取走,送到八路军那里去。
赵子强回忆,文明街中段上方有座木质天桥,自路西专署大院通向路东地委大院。天桥高约三米,宽约一米半。天桥的设置是为了方便专署和地委两院的党政领导和工作人员来往。据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聊城视察工作的不少上级领导人都曾登临过天桥,如全国政协副主席傅作义将军1953年来聊城时,就曾登上天桥观光、散步。
(本报记者 杨淑君)
古城小巷的百年文明史
鲁ICP备19065062号-8 | Powered By Z-BlogPHP 1.7.3